作者:杨建义(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本质是讲道理。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青年学生这个最活跃的群体,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融合起来,激活课程要素,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增强思政课实效性。
以“两个课堂”融合活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但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往往比较概括、抽象。思政课教学内容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之中,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从理论到理论、从结论到结论的自我循环现象。思政课要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来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一方面,要注重对思政课中的理论内容本身进行多维阐释与深度挖掘,拓展理论教学的历史思维、世界视野和现实运用,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论容量、思想含量。
另一方面,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阵地的思政课,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从教学内容看,要积极聚焦社会发展需要、回应学生关切,用社会大课堂的生动性、具体性阐释教材的抽象性、概括性,用社会大课堂的在场性、实践性激活教学内容的理论性、疏离感,突出“讲事实摆道理”,把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厚度结合起来,既用真理的力量吸引学生,也用火热的实践、伟大的成就、生动的细节、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赢得学生,引导学生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当前,要充分用好党的历史这本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从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的最恢宏史诗中获得丰厚资源;要用好抗疫活教材,深刻阐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书写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答卷背后的制度优势;要用好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鲜活资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印记深植于学生心中。
以“两个课堂”融合激活教学主体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行为,只有充分调动师生的能动性,才能形成有效教学。“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在思政小课堂中,教师是主体,起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主导性作用,必须做到“真用心”“用真心”,着眼“两个课堂”融合,以自身精深的专业学养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以治学态度的严谨执着、课程改革的精益求精、授业解惑的孜孜不倦,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感悟,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思政课同样离不开青年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较之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的样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转变成为教学的新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提升。他们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时代、理解社会,以主动的体悟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解决成长困惑和青春迷茫;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视角从实践中解读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实现了主体与主动、主导与引导的统一。
可以说,在“两个课堂”中,师生主体地位、主导作用有所差异、有所侧重,形成了主体能动的互补空间,实现了思政课中主体性与主导性的深度结合,从而提升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要创新教学方式,把握好不同课堂中的主体关系。尤其在社会大课堂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的变化,感悟变化背后的理论力量和实践伟力,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推动学生自觉走出个人小世界,着眼大事业、大格局。
与此同时,“两个课堂”融合需要全面激活社会教育主体力量。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充分调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多方资源,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教育主体协同互动,构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营造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思政教育的浓厚氛围,共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两个课堂”融合激活教学过程
课程教学具有时间上的确定性,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思政课也是如此。学生只有进入既定的教学空间和确定的教学时间,才能真正进入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一方面,要通过提升教材质量、创新教育方法、壮大教师队伍和强化学科建设等持续发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另一方面,思政课具有价值引导与行为指导相统一的目标追求,由此决定了思政课的时间形态既有确定性,也有非确定性;既有阶段性,也有连续性。“两个课堂”融合以空间上的广延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拓展了学习时空,延伸了学习链,激活了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形成周期及其之间的衔接与延续。思政小课堂对接社会大课堂,学生在思政课确立的价值认知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体悟、实践等方式,对于思政课教学的观点形成确证并内化为行为指南,从而形成学习—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教学过程,由此实现了“两个课堂”伴随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提出:“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育着新人。”当前,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打开学生的心理与精神发展空间,以心启智、以德导行,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两个课堂”融合激活教学空间
“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所需要的要素。”思政课也以空间作为其存在形态,即要在学校、课堂等一定的空间展开。但与其他知识类课程不同,思政课教学的空间不能仅局限于学校、教室“小课堂”。这是因为,思政课浓缩的不仅是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而且是实践性的价值规范体系,承载的不仅是知识、经验,而且是价值观、信仰,是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因此,“两个课堂”融合搭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一体贯通的载体和平台,贯通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联动了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组织共同参与,思政课不仅在课堂上讲,也在社会生活中讲,实现书本知识与社会经验、理论学习与价值内化、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互补充、彼此贯通。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是构筑“两个课堂”融合的新型空间,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当前,思政课要在“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循环中实现课堂空间、社会空间与网络空间在课程内涵、意义、功能方面的有机统一,使每个空间都产生新的教育意义,并使之成为服务于思政课教学的新场景。这是“两个课堂”融合需要突破的重点和大有可为之处。
总而言之,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的关键在于“融”。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用生动道理讲透基本原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以管用办法用活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悟道明理,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1@ZH02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