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媛媛(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这一论断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明确了基本方向。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方案》从主渠道建设、实践育人、推进思政教育信息化、加强队伍建设、拓展工作格局等多角度为建设大思政课提供根本遵循。当前,大思政课已成为学界耳熟能详的热点词汇。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断回到原点去追问元问题,对此,需要把握大思政课提出的必然逻辑、科学内涵及实践进路三个基本问题。
一、“大思政课”建设的必然逻辑
从价值逻辑上看,大思政课建设是思政课落实使命担当的必然选择。大思政课的提出回应了时代大背景,它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叠加、相互激荡的“两个大局”的宏大背景中提出的,此时,思政课承载的历史使命尤为艰巨,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着眼于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从实践逻辑上看,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素材。党的历史是最生动和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青年学生、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青年学生、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青年学生、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青年学生,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鲜活素材。从现实逻辑上看,大思政课是破解传统思政课困境的现实选择。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中谈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和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从这段论述中不难看出,大思政课的问题指向与目标导向高度耦合,它的提出缘起于破解思政课的现实困境,旨在思政课教育教学领域发起的一场深刻变革,打造具有强大生命力、有虚有实、有理有据、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思政课堂。
二、“大思政课”的科学内涵
厘清大思政课的本质内涵是建设大思政课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前提。准确把握大思政课的本质内涵需廓清关于大思政课认识的迷雾,特别是对于思政课、大思政课以及大思政三者边界应如何界定,目前学界尚未取得共识。故此,区分思政课、大思政与大思政课三者边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始终承担着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历史责任,其作用不可替代。从字面上看,思政课与大思政课仅一字之差,认清“大”是划清二者内涵边界的关键所在。从大思政课的出场逻辑可知,大思政课有着明确指向,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形态,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新形态;是对传统思政课内涵及外延进行充分的开拓与延展,涉及到对传统思政课的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教法以及教师素养和教学评价方面的新调整和新拓展,以依托大背景、构建大格局、建设大师资、产生大效果、实现大目标为特征的大思政课。
(二)大思政与大思政课
从本质上看,大思政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形成的育人新理念,塑造纵横联动、打造经纬成网的育人新格局。从横向看,大思政强调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类主体、各门课程、各种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形态、组织形态、课程形态的建设,推进“三全育人”,统合马克思主义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育人作用,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新局面。从纵向看,大思政强调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破原有单一学段思政教育单打独斗状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实现学校系统内纵向贯通性教学,小学阶段注重道德启蒙、初中阶段注重知识传授、高中阶段注重提高政治站位、大学阶段注重增强使命担当,实现各学段思政课的衔接递进,推进思政课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可见,大思政、大思政课两者之间存在质的差异,“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大思政课”等举措都是在贯彻落实大思政理念、塑造大思政格局的过程中形成的。
三、建设大思政课的实践进路
建设大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理念、格局、主体、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才能不断破解传统思政课的局限性与不足,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
(一)贯彻大思政理念为建强大思政课凝聚共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最迫切的任务在于贯彻落实大思政理念,增强建设大思政课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大支持、强保障。顶层设计应着眼于大思政课的系统重塑、格局拓宽、力量整合等方向,不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实效化。政府相关部门要立足于政治高度采取得力措施,将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思政课改革摆在重要位置,搭建好教学科研的合作平台与沟通交流平台、深挖育人资源、建立长效机制、强化政策供给。二是坚持系统思维,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发力下,形成育人强大合力。构建党委领导、党政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育人共同体。
(二)搭建大平台是建强大思政课的重要依托
大思政课建设离不开大平台的有效支撑。要充分挖掘教育教学资源,拓宽各类教学渠道。一是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课堂理论教学始终是思政课教学的实体支撑,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二是注重向实践教学拓展。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展,是为了深化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同而拓展的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打通理论讲授与信仰塑造的“任督二脉”,让理论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实践教学需与理论教学高度契合,避免形成热衷形式主义倾向或陷入重活动轻引领的误区。近年来,北京联合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统筹校内外的育人资源,组织学生访社区、走京郊、进博物馆,聚焦北京接诉即办、疫情防控下社区网格化管理、考察温榆河生态公园、白浮泉遗址公园等实践活动,感受新时代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伟大成就,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三是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随着信息化发展,智慧课堂、数字马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在实体时空的场域限制,能够实现远程调动红色资源、搭建优质的课程平台。此外,教师利用网络开展虚拟时空教学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点,不仅有助于优化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
(三)打造大师资是建强大思政课的关键之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关乎思政课课程建设前途与命运的决定性力量。打造大师资应从教师规模和结构两方面发力。从总量上看,配齐教师队伍。根据《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高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从结构上看,建强教师队伍。专职思政课教师是大思政课建设的主体力量,强师资是大师资的应有之意,“强”集中体现在思政课教师具有较强的政治素养、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深厚的传道情怀等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善于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以透彻的学理解析时代,以彻底的理论诠释规律,回应学生思想困惑,将思政课打造成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课堂。此外,《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要求“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积极聘请党政领导、科学家、老同志、先进模范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把他们省思时代、体察社会、思考人生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当代大学生,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历史使命与责任,更好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建构与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JJ2022Q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