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党委书记,首都青年工作和共青团工作智库特聘专家、学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如果要梳理2024年中国的“年度时政热词”,第一个词当首推“新质生产力”。自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调研时明确提出这一鲜活概念,到2024年1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高质量发展的新坐标,已经成为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也是当下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聚焦点和发力点。它同样也为我们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包括大中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形态变革的新要求。
首先,新质生产力的“新”,意味着要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它要构建一个由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要素联动的“新”的创新体系。但显而易见,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要素之间绝不是彼此孤立的单点,而是支撑依存的集成。在这个新系统中,以颠覆性前沿新技术为支撑的高科技,是形成高效能的基础,也是高质量从“有没有”到“优不优”的保障;以智能、绿色、便捷为导向的高效能,则为高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也是高质量从“大不大”到“好不好”的标识;而以可持续发展、开放性合作和精准性管理为底蕴的高质量,既为高科技提供了未来发展引领,也为高效能确定了现实发展内涵。可以说,多维度融合、多平台联动、多模式共振、多方位共享形成开放协同的系统化创新,是新质生产力“新”的本质体现。
这启示我们:对近年已经初步构建起四梁八柱的大中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而言,直面运行中依然存在的贯通不够、协同不足、联动不广的现实瓶颈,各级各类教育仍然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深化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与场景构建上贯通衔接的系统性,以分频共振夯实各美其美的育人“同心圆”。
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面临的现实挑战中,各个学段在教育上存在的简单重复、断层倒置问题依然固着。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牢牢抓住教育内容层级递进和教育场景紧密衔接这一“牛鼻子”。既要注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其精神内涵的整体性、时代性,构成各个学段的教育内容主旨主线的一致性、贯通性,也要强调因学生成长与认知规律的差异性和发展性,形成各个学段融入内容与方法场景的针对性、递进性。为此,我们要精确把握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科学原则,准确对接各个学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演进特征、教育规律和时代要求来设计教育内容,构建教育场景。应遵循“螺旋式上升”这一核心要义,继续深化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衔接的高质量全贯通,在场景上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的高科技全协同,在育人上家庭、学校、社会的高效能全联动。进而引领学生实现思想内质培育上从政治情感知党恩向政治信念跟党走的升华,意志品质锤炼上从个性底气能吃苦向个性志气勇担当的跃迁,行为操守秉持上从生活习惯能自立向生活态度肯奋斗的进发。
其次,新质生产力的“质”,则意味着要消除形成系统综合生产率的各个要素既有的短板,它要形成一个包括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原材料生产率、能源生产率等诸要素在内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质优系统。毫无疑问,哪个生产率要素有短板,全要素生产率的系统增长必然受拖累。可以说,在统筹全局中把握重点、在整体推进中解决难点形成协调均衡的系统化质优,是新质生产力“质”的核心属性。
这启示我们:对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如果说校园教学基础设施与经费投入相当于资本生产率,学校运行的保障与维系相当于能源生产率,教材、师资、生源的状况相当于原材料生产率,相当程度上当下它们已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常量的话,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该如何提高我们单位时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这一相当于劳动生产率的短板,从而使其成为最大的增量。让质优的教育不仅厚植人民幸福之本,而且夯实复兴强国之基。
尤其值得我们格外关注的是,作为新质生产力重要元素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的加速发展,不仅仅是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对传统教学过程、教育空间、教育疆域的迭代,用流程驱动赋能教育;更要通过满足个性化、终身化学习需求的模式重构,支撑数字化、多样化教学场景的流程再造,提供精准化、集约化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用数据驱动重塑教育,着眼形成一个更加开放公平、优质共享的教育新生态。在此情境中,青少年在拥有更多教育新场景、享有更多学习新体验、持有更多信息新媒介的同时,社会权力弥散化导致的技术伦理与社会伦理的规制之忧,大国博弈隐形化形成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偏见之惑,大众认知碎片化带来的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隔膜之困,也同样不言而喻。因此,各级各类教育必须要以立德树人的使命感,优化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举措与传导上敏捷对接的系统性,以精准契合充盈美美与共的育人“朋友圈”。
应当说,在当下流量已成力量的数字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传导要有效地用质量引领流量,让质量化为能量,凭借的已不仅是教育的频度与力度,而是与青少年思想演进样态的关联度和契合度。为此,我们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锚定导向方位,让要求激发需求。要按照“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精准地辨析和把握青少年即时的思想脉络和潜在的需求趋势。其次要坚定立场站位,将哲理融进心理。要精细地破解和引领青少年现存的思想盲点和隐含的思潮观点,用历史思维的红色故事讲深中国之理,用系统思维的科学案例讲透中国之道,用跨界思维的经典场景讲活中国之论。再次要把定传导定位,用高尚引领时尚。要精心地谋划和设计围绕国家需求、时代要求、青少年发展诉求的各种教育主题和教育形态,关注潮流因势而谋,把控时尚应势而动,引领流行借势而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让青少年以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身影,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